區域概況
赤溪鎮境內水源豐富,山地廣闊,海塗、淺海利用率好。陸上有赤溪至礬山、赤溪至金鄉公路,海上可通全國沿海各港埠。2005年,全鎮總人口2.3萬人,其中農業人口1.2萬人,少數民族常住人口1500多人。鎮政府駐地南行村,郵政編碼:325808。
基礎設施
赤溪鎮陸上有環海公路貫穿而過,海上可通全國沿海各港埠。2000年來,赤溪鎮黨委、政府十分注重基礎設施投入,努力突破基礎設施這一制約赤溪經濟發展的“瓶頸”。以水、 電、路、廁、 通訊、漁埠為重點,加大投資力度,相繼完成了礬赤公路砂改柏油路面改造、環海公路拓寬升級、“村村通”康莊工程建設、河道疏浚整治、 信智、韭菜園漁用埠頭、移動通訊信號台、濱海畲族社區等一批重點工程,實現村村通道路、村村道路硬化和村村通電話的目標,使全鎮交通便捷,通訊條件有了改善,發展環境得到最佳化。供水方面,有自來水廠一座,於1993年建成運行,日 供水能力為1500噸。鎮內有一座八角潭水力發電站,裝機容量500KW,每年發電200萬度。自然地理
赤溪鎮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潤濕性氣候區,全年氣候溫暖濕潤,雨量充沛,四季分明。夏季為東南風,冬季為西北風,年平均氣溫18.2℃,多年平均降雨量1670mm,且集中在5~6月份梅雨期和7~9月颱風期,平均濕度為83%。受熱帶風暴、強熱帶風暴和颱風影響,年平均為三次,出現月份一般在5~10月,尤以7~9月出現頻率較高。
行政區劃
赤溪鎮全鎮區域面積49.33平方公里,轄半垟、信智2個辦事處,19個行政村(南行、過溪、塘頭、北岙內、赤溪、園林、白灣、流歧岙、半垟、雙聯、泗安、官岙、信智、棕利頭、後垵、烏岩、韭菜園、湖井、園嶼),1個居民區(赤溪)。
人口數據
(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)
歷史沿革
赤溪鎮歷史悠久,風光秀美,文化底蘊濃厚。據建宋鹹淳三年(1267年)的過溪五洞橋碑文記載,此地潮漲之際,溪水與海水混合,呈現紅色,故溪名為赤溪,遂為村名,古人贊此“鶴山環繞,赤水東流”。民國《平陽縣誌》為七溪,一作赤溪,有市。因境內有七條溪流匯集於此入海,“七”“赤”閩南話方言諧音,訛為赤溪。赤溪鎮擁有過溪五洞橋、白灣古城堡兩處國家級文保單位。赤溪鎮是原赤溪區域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1993年被浙江省民政廳認定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老區鎮。
旅遊資源
赤溪鎮歷史悠久,風光秀美,文化底蘊深厚,擁有過溪 五洞橋、白灣古城堡兩處國家級文保單位。聞名遐邇的老君島,位於赤溪鎮信智港外側,全島三分之二為五彩礁石,結構鏤空,具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。此外,赤溪歷史悠久,人傑地靈,宋代五洞石橋橫臥于田野之上,元代兄弟詩人鄭東鄭采系湖井人氏,曾以詩文揚名於吳中, 明代抗倭遺址散落於山巔海濱,清代百米碇步連線兩岸燈火,名勝古蹟閱盡人間滄桑;沿環海公路一路走來,背倚巍巍青山,面向浩瀚東海,更向人們展示了“青山綠水、藍天碧海”的美妙自然風光。加之地處一隅,交通曲折,少有現代污染,廣闊山海之間,人跡罕至的深山峽谷,鮮活美味的野生海鮮,森林蔭翳深處,放羊老漢朝出暮歸;海上日出磅礴,漁家馬達驚醒沉睡美夢;濃郁的鄉土氣息為現代社會的人們鋪展許多童年的記憶,頗具特色的原 生態旅遊景觀,形成了“老君彩石”、“白灣古堡”、“ 湖井龍潭”、“赤溪碇步”、“五洞石橋”、“耕海牧漁”、“漁村美食”、“山海攬勝”、“安基峽谷”、“半垟農家”等“赤溪十景”。經濟發展
2000年來,赤溪鎮充分挖掘利用原有的農業資源,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,大力發展效益 農業,農漁經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,逐漸形成了以近海捕撈、 水產養殖、蘑菇種植、山區特色種養業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漁經濟。淺海灘涂養殖逐成特色,形成以紫菜、蟶子、牡蠣、貽貝為主的萬畝養殖基地,紫菜加工也蓬勃發展,安盛、鶴翔、海翔紫菜遠銷全國;蘑菇種植面積達到300萬平方尺,建成了南行省級高效 生態蘑菇示範園區;山區特色種養業逐漸成型,馬蹄筍、中草藥、水果、茶葉的種植項目和山區“生態豬”、本土雞、山羊等養殖項目構成特色種養業系列,產業發展較為迅速。當地擁有獨特山海人文原生態景觀,旅遊開發等第三產業發展前景良好。2006年,赤溪鎮在深化發展戰略中抓機遇,夯基礎,謀跨越,在應對各種艱難險阻和 自然災害過程中破難題、促協調,全鎮各項建設繼續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。全鎮實現生產總值12963萬元,人均純收入達2887元,分別增長了13%和9%。
【鞏固傳統產業】2006年,赤溪鎮在大力推進災後生產重建進程,通過信用貸款、政策補助、技術扶持、人員培訓等手段,逐步加快赤溪海洋捕撈、 紫菜養殖、蘑菇種植等傳統產業,並獲得了大豐收。三項產值分別達到了3564、1974、1132萬元,分別增長了8.4%、52.7%和15.5%。成為山海之間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;投入100多萬元在南行村建成了省級高效生態蘑菇園區,在部分山區村建成了省級特色畜牧基地,為規模化產業發展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【培育特色產業】2006年,赤溪鎮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,以安盛、鶴翔、創富等企業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效益逐步呈現,紫菜、馬蹄筍系列產品得到開發,產值實現2000萬元以上,安盛產品獲得了綠色有機認證、QS認證和國家后稷獎;山區特色種養漸成規模,園林白灣四季柚、泗安馬蹄筍本土雞、過溪楊梅、官岙中草藥、半垟 茶葉、湖井後垵烏岩的良種畜牧基地已成為山區民眾脫貧致富的新途徑;來料加工發展勢頭良好,以富源來料加工廠等為龍頭的一批手工來料加工業企業,充分利用赤溪鎮婦女勞動力閒置在家的資源,吸納了500多名閒置勞動力就業;淺海海塗開始深度利用,通過省水產研究所的技術力量支持,引進了海水養殖新品種, 青蛤、泥蚶、海瓜子等開始試養,為深度利用4000多畝海塗資源提供新路子。
【強化發展動力】2006年,赤溪鎮逐步創新農村管理、農業增效和 農民致富的發展機制,扶持培育3家農業企業和多家來料加工型企業、成立了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,逐步形成“公司(合作社)—基地—大戶—農戶”四位一體、四方聯動的致富路子;成立了鎮農村勞動力培訓中心,與有關 企業協會及縣培訓中心實行掛鈎,大力開展專業農民、轉業農民和農村預備勞動力素質培訓,舉辦9期種植養殖畜牧及電腦信息培訓班,培訓人次達到642人;突出科技信息帶動輻射功能,以科技信息小組為載體,以科技特派員為核心,邀請省農科院、水產研究所、市縣農漁畜牧業專家與赤溪鎮科技示範戶開展了技術結對活動,建設了一支科技型農村興業帶 頭人,實施了2個省級農業科技實驗課題,建立了赤溪經濟信息網;投入近2000萬元,實現了半垟片公路硬化,建成了11條40多公里的通村康莊公路,為赤溪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基礎動力。
【推進下山脫貧】2006年,赤溪鎮通過整村搬遷與分散下山相結合的辦法,積極實施 白灣路、流岐岙等自然村整村搬遷,吸納下山異地脫貧人口342人,加快下山異地 脫貧點的基礎設施建設,完成了濱海社區水電工程和北岙、白灣路小區的村莊整治工程;按照“搬的下、穩的住、富得起”原則,加強下山民眾的培訓和就業服務工作。
【招商引資】2006年,赤溪鎮積極通過包裝策劃和宣傳,逐步引起外界對赤溪山海旅遊資源的重視。加快招商引資進程,註冊成立了浙江鳳凰灣旅遊有限公司,其中實際引入市外資金600萬元,積極籌建 鳳凰灣旅遊度假村,該項目投入使用後,新增旅遊年收入1200元。
社會事業
【科教文衛事業】全鎮科教事業得到長足發展, 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進一步得到鞏固,2005年,順利通過“兩基”驗收,全鎮有赤溪中學、赤溪國小、信智國小等4所學校,其中1所為希望國小。國小在校生1804人,國中在校生912人,中國小教師175人;此外,全鎮先後舉辦各類在職職工培訓班30期、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班28期,青壯年非文盲率為99.3%。同時,衛生、體育、廣電、民政、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發展,全鎮初級 衛生保健體系基本建立,有赤溪衛生院一座,另在信智和半垟分設了衛生室。2006年獲浙江省民政先進鄉鎮稱號。全鎮有15個行政村開通有線電視,人民民眾的居住條件,生活質量明顯提高,建成鎮文化中心、農村文體俱樂部,並在6個村建設了民眾性健身場所。【文化設施建設】2006年赤溪鎮啟動了赤溪文化中心建設,投入資金60多萬元建成了建築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,解決了赤溪文化建設的瓶頸問題; 宋代五洞橋、明代白灣堡榮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稱號,成為蒼南縣文物保護重點鎮;積極籌建大漁灣戰鬥紀念館,廣泛徵集珍貴歷史資料加強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;依託民眾集資20多萬元,建設了龍山休閒健身公園,建成了城鎮廣播網路和圓嶼村有線電視網;在全鎮範圍內 建設了榮辱觀、計生、法治、禁毒、 森林防火等大型主題宣傳標語10多處,倡導了社會主義新風尚。
【生態建設改善環境】2006年,赤溪鎮按照構建赤溪生態鎮規劃的目標要求,加快創建生態城鎮步伐。完成了流岐岙、赤溪、北岙、南行等村的村莊整治工作,並完成了3個村的生態村創建材料整理,為生態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;完成了圓嶼、韭菜園、流岐岙等村的飲水工程建設,初步解決了人口集聚村的飲水難問題,完善了城鎮垃圾和中心村垃圾處理機制;開展了環境污染整治集中行動,堅決打擊小造紙、褪色污染、廢舊塑膠洗滌等污染專項整治突擊行動,依法打擊了4處污染加工點。
【提升服務保障民生】2006年,赤溪鎮加大醫療器械設備投入力度,配備了專門的醫療救護車,使赤溪民眾就醫條件有了重大改變;依照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的要求,落實了農民健康檔案整理工作,健全了村級公共衛生管理員、衛生服務專職人員和健康服務宣傳欄,做到了農村衛生服務專人負責制,11月份召開了全縣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現場會,健全了農村衛生初級保健和重大傳染性疾病控防機制,積極推進預防控制禽流感、 狂犬病工作;紮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,完成了參合對象健康體檢工作,民眾因病返貧的勢頭得以緩解。